Severity: Notice
Message: Only variable references should be returned by reference
Filename: core/Common.php
Line Number: 257
2014-11-11
關鍵字:義務教育、第三學期、教育階層化
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報載因應於快速社會變遷的相關所需,教育部打算推動所謂的「第三學期」,亦即,原本的暑假期間也要讓學生學習像是數位、本土或是才藝等等課程,如此一來,暑假變短了,最多就只能放3週,對此,關乎到義務教育階段的「第三學期」構思,是有它進一步商榷、議論之處。
誠然,即便還是被歸為某種風向球的試水溫,但是,對於教育部「第三學期」的提議構思,卻是已經引來了社會大眾的諸多討論,這其中包括學生們所深感對於假期縮水的不快情緒、專家學者所耽心配套措施的整體規劃以及家長父母所樂觀其成的引頸以盼,就此而言,要如何因勢利導以推動理想言談情境的溝通機制,從而取得某種的社會共識,也就是說,教育主管機關不要自反而縮以棄械投降,而是要將此一正反兩造的輿論批判,視為是一項危機處理的轉換契機,藉此建置一種由下而上的公民社會参與平台,連帶而來的是該種議題衝突解決的教育行政模式,癥結點也就不全然在於最後的結果下場,而是要如何落實彼此論辯過程裡,所要被彰顯『教育』之於人文、經濟、政治、社會抑或是生態環境的主體性意義?
事實上,扣緊「第三學期」的相關提問,乃是:該項的方案構思,究竟是想要解決什麼樣的問題或難題?而即使是得以順利的運行,解決的程度及其可能衍生出來的發展後果又為何?連帶而來的是該項方案措施的需求評估以及對照於現有類似相關輔導活動的結果評估為何?准此,在這裡的論述真義除了是指陳出來所謂的「第三學期」,不盡然只是一時興起的驚奇創意,而是能否藉此通盤地檢討當前各級教育體制所隱含之制度運作失能或失靈的深層困境?冀此,回應於工具性層次的各項變革工程,理應包括有:「第三學期」的方案構思是否要一併地擴及到高中職或大專校院?而以學期制來替代學年制的思維模式,又要如何正視時間週次調整而來的學習效益和改變效果?至於,「第三學期」何以只有4、5個禮拜時間的上課週次?何以只是聚焦在非核心課程甚或是成為某種替代性質的補救教學?何以僅為志願、試辦而非強制規定參加?以及何以在推動「第三學期」之際,相與關聯之父母家庭不平等、學校區域不平等的階層化情形,是否已經獲得某種公共資源的合理配置?最後,即便「第三學期」被打回票並且又回到原點的現況,但是,過往之於寒暑假期間的相關學習培力計畫,又有無獲致所應該要有的議題廓清和制度建構?
總之,對於「第三學期」的方案芻議,即使會因此而讓暑假少了一個月的歡樂時光,但是,幼童學子們所出現情緒性的發言,似乎也直指著寒暑假期已然是被窄化成為某種特定或單一面向的認知思考,特別是學生們對於何以為什麼暑假還要上課的嚴厲逼問?顯然,關於寒暑假到底要不要上課,這已經不是問題所在,而是究竟是用什麼樣的心態來達到受教、育成的學習真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