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Notice

Message: Only variable references should be returned by reference

Filename: core/Common.php

Line Number: 257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行動裝置版 查看時事現象與晴天觀點
回首頁 回上一頁

查看時事現象與晴天觀點

關於「對居住城市高齡友善滿意度調查」的延伸性思考

2014-09-04



關鍵字:對居住城市高齡友善滿意度調查、老人、社會參與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針對60歲以上長者所進行的「對居住城市高齡友善滿意度調查」發現顯示:『不滿意』比例的前幾名分別是就業機會稀少、人行道與騎樓不平、缺乏候車亭以及自動語音服務系統速度過快;至於,最令長者『滿意』的則是包括有公共運輸票價優惠、社區尊重與友善的態度、志願服務機會多、行政機關服務人員溝通方式等,就此而言,關乎到該項調查發現而來的深度論述,是有它進一步探究的空間。

 

  誠然,該項類似生活狀況與身心適應的訪視調查結果,相當程度上,亦透露出來某種的變遷性意含與結構性意義,這是因為:一方面,糾結於『滿意』與『不滿意』之間的認知態度,其所投射出來的卻是一種再真實不過的身心感受,對此,形之於內的隱性力量,像是尊重、友善、同理以及社會參與,已讓高齡長者自覺於我族一份子的社會參與,而這亦點明關乎到提升高齡友善的生活環境一事上,精神層次的進步顯然是略優於物質層次的進展,與此同時,諸如退休之後的第二度就業機會或是社會性參與的硬體設備等等的有待補強,這又何嘗不是說明了形之外的顯性設施,還是有它通盤檢視與檢討的必要。准此,在這裡的論述真義乃是:扣緊表達性需求而來的認知感受,還是有它進一步的議論空間,這是因為從硬體到軟體、從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到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從公共領域到家庭私領域、從都會到鄉村、從有形到無形以及從物質到精神,其所幻發出來的就不單單只是受訪長者的個別性知覺,而是從單一個體到眾人集體以迄於社會整體,究竟有無一套相對縝密的公共政策、典章制度與服務網絡?

 

  事實上,回應於『滿意』與『不滿意』之間的愛憎兩難,亦有必要將單純滿意與否的二分性切割,以進一步延伸到更為細緻和精緻的感受探討,也就是說,要如何讓使用的當事者有感於服務本身的貼心、用心與細心,而非只是停留在表相範疇的設施設備上,就此而言,針對所謂『友善』的概念內含,是有它進一步廓清的必要,畢竟,即使大眾運輸工具的票價或設備是令長者感到滿意,但是,舉凡上下車輛、把手座椅抑或是行駛狀況等等的附帶情境,要如何確切落實為以客為尊的相對同理,還是因為這些潛藏的干擾因素,反而造成高齡長者的裹足不前乃甚或是忍氣吞聲?這個道理就如同觸目所及的博愛座,因為少了一份的同理,這使得在諸如高度縱深、椅面舒適等等人體工學的結構性限制底下,而讓所謂『友善』的博愛座,僅僅還是只停留在依法行政的消極設置上,這對於通車近20年的大眾捷運來說,不單單是不友善的人身對待,更是一項文明進化的反諷!

 

  冀此,從上述「對居住城市高齡友善滿意度調查」的發想提問,這會是:要如何從高齡長者的特定族群以擴及到像是婦孺、身障等等標定人口的跨對象別關懷?要如何從量身訂製的專款服務以延伸到通用設計的一般性服務?要如何從高齡友善以拓展到全齡妥善的生活環境?要如何從活動參與以提升到健康促進和社會包容的關懷旨趣?最後,即便只是範定在對於所居住城市的滿意感受,但是,某些基進的人文變革工程,這同樣也是不可偏廢的,比如說:有無跨年齡層所應該要有的「老化教育」,藉此體認到不同生命週期而來的生活樣態與社會環境,從而化被動為主動以思謀和長者的相處之道?有無中壯年齡層所應該要有的「近老教育」,藉以讓認知、態度及其後續的相關行為,能夠順利調適以接軌於即將到來的生命第二春?以及又有無相關規劃詳細的「老年人教育」,以讓長者成為有尊嚴的獨立個體,而不是成為擺盪在『老寶』與『老賊』之間的道德性指稱,事實上,不是被過度放大抑或是特意縮小而來的長者處境,這使得台灣一地在迎接晚期高齡化社會的挑戰課題上,將會更顯得困難棘手!

 

Copyright © 2011 Association of Sunny Social Welfar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