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verity: Notice
Message: Only variable references should be returned by reference
Filename: core/Common.php
Line Number: 257
2010-06-13
關鍵字:12年國教、教育資源、階層化
近日來,針對教育部所預擬推動的「公私立高中職學費齊一」政策,由於一改再改、舉棋不定,以致於引來社會輿論的軒然大波,誠然,關乎到公、私立高中職之相同學費的政策評估,自當有其相與對應的延伸性思考。
首先,何以要針對現行公、私立高中職不同的學費差額,以進行必要性的補貼,其相關的論述邏輯為何?究竟是建基在社會性補償還是社會性促進的哲理基礎 上?連帶地,補貼差額要如何設算?補貼的標準線要如何回應到福利資格以及身份確認的基本提問?而最終的思索議題要如何檢視該項的學費補貼,究竟是要解決什 麼人的什麼問題,可以解決到什麼程度,以及相與衍生出來的衝擊影響?誠然,現行各項福利措施真正的癥結所在乃是在於真貧、偽貧、近貧以及趨貧的資格確認?
其次,顛三倒四、反反覆覆的行政作為,其所指涉的乃是一套合理決策模式的建置化機制,一直未能確立完成,畢竟,從開始的齊一拉平到排富條款辦法的出 爐,以迄於歸結到家戶年收入從60萬拉高到90萬的爭執焦點,其所點明出來的乃是此一議題現象的政策問題、政策思考、政策作為、政策產出與政策績效,在關 於需求評估、過程評估、效益評估以及結果評估的前置作業部份,還是有它補強和改善的空間,這是因為:從雨露均霑的一體適用到條件限縮的部份給與,擺盪在其 間的究竟是要突顯社會效果(social effectiveness)還是成本成果(cost effectiveness)?排富門檻設算的合理性與正當性又為何?而差額補貼除了要有不同身份資格的財政負擔外,又是否已然其擴及到資源排擠之衍生效 應的整體考量?
事實上,該起事件的癥結所在,不全然只是教育部長思慮未臻周詳的個人問題,而是直指著現行公立與私立之各級學校教育資源分配的落差情形,已經是將起 始點的不平等因為受教學習階段的過程不平等,以進一步惡質化成為某種後天成就的更大不平等,誠然,為什麼要唸私立高中、職,意願問題、能力問題抑或是結構 性限制問題?特別是架接在國小、國中唸私立高中或大學唸公立,以及國小、國中讀公立而高中大學讀私校,彼此兩造之間的關聯程度,這亦點明出來「好學生─好 成績─好學校 ─好未來」的命題思考,實則隱含的是某種階層化而來之累積性與滾動性的構造影響,就此而言,相應於富爸爸與窮爸爸的也會是「學生個人的不平等─父母家庭的 不平等─學校制度的不平等─社會資源配置的不平等」。
最後,單純的相關程度是否會進一步地衍生出來某種不可翻轉的因果關係,而此一不斷擴大的貧富懸殊樣態,又是否會危及到原有的社會流動(social mobility),乃甚至於形塑成為某種不可跳躍的制度性障礙和社會性排除。准此,在這裡的論述真義乃是在於嚴肅探究家庭背景之於學生個人學業成就上的 差異性影響,至於,如何拉近抑或是弭平此一差異性的鴻溝,那麼,學費的差額補貼之外的相關配套措施,這會是必要提問的課題;至於,諸如大學規模肥大化、高 教市場廝殺化、大學學歷貶值化以及高教人材低薪化、在在皆突顯出來此一學費的補貼政策,還是有它迷思和弔詭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