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Notice

Message: Only variable references should be returned by reference

Filename: core/Common.php

Line Number: 257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行動裝置版 查看時事現象與晴天觀點
回首頁 回上一頁

查看時事現象與晴天觀點

關於大學生課堂上鮮少互動的教育社會學討論

2013-04-29



關鍵字:大學生、高等教育、共犯結構

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理事長
 
(本篇晴天分析感謝胡明誌女士的文字認養,編號2013006)
 
    報載根據國科會的研究發現指出台灣的學生因為愛面子,加上過去的學習經驗多半是老師在課堂上單方面的傳授知識,因此沒有養成課堂上的發言習慣,以致於有高達八成三的台灣學生修課經驗係以背誦練習為主,進而導致學生在思辨與探究方面的能力較為薄弱,甚至於僅有二成八的大學生願意在課堂上與老師互動,三成六願意參與課堂的討論和發問。
 
    基本上,從冰凍三尺滾動影響的角度來看,對於上述的研究發現,係屬一種預料之中的發展後果,畢竟,在世代薪傳的社會化過程裡,無論是教與授抑或是整體的受教環境,多少還是限縮在某種成名立萬的成長氛圍裡,這使得受教的真義,就不在於突顯超越自己的蛻變效果,而是要如何頭角崢嶸地以打敗別人來贏者全拿;連帶而來的所思、所為,自然是會聚焦在某種交換觀點而來的成效考量,因此,無論是沒有願意、沒有能力或是沒有機會在教室課堂上和老師進行必要性的教學相長和彼此互動,一方面是多說無益或引人注目的明哲保身,特別是決戰勝出的考試成績,也不盡然會比例原則地出現在課堂上的師生互動內容裡;再則,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多少還是定格在僵化、刻板以及條例的學習型態上,以致於忽略了互為主體而來的誘因條件環境。
 
    准此,在這裡的論述真義點明出來:懶於互動、畏懼互動和不習慣互動等等的課室百態,無論是師生的兩造或是整體社會,都是一種共輸的相互拉扯,到最後,徒以井水不犯河水的無可奈何!誠然,作為一種充權培力的教育機制,在訴諸於改變力量的同時,宜要同時扣緊安身立命的競爭能力與心靈結構,來進行有形和無形能力的培養,以此觀之,要如何讓課堂上的學習、職場上的實習以及社會上的見習,鑲嵌而成為全方位的教化改變;連帶地,標舉課堂互動的真義乃是在於思索一種隨時可以帶著走的能力,要如何被建制化養成,這其中包括他人的尊重、想像的空間、獨立的思考、臨場的膽識、說話的技巧、應對的能力、戰略的規劃、關係的經營或是社交的網絡,就此而言,癥結點就不全然僅止於課堂上是否相應不理,而是要進一步地擴充到寢室、社團、打工與日常生活的人事接觸,是否展現出得體、適宜的人群互動。
 
    總之,破解大學生在課室上的鮮少互動一事,宜要針對從認知、態度到行為的首尾一貫,以進行內在性的串聯,誠然,傳統威權式的填鴉教育,這使得『講光抄』、『背多分』一直都是不變的取巧法門,只是,當教師不再是傳道、授業與解惑的唯一來源,再加上講也不一定會考而幹嘛要抄以及背的也不一定有分而何須辛苦讀誦,那麼,未能建構出良性的課堂師生互動,這似乎已經是一種強弩之末的無可奈何?對此,從課堂的不加理睬以直指進大學唸書的目的一事,包括學生與老師、學生與同儕、學生與自己抑或是學生與社會,皆是某種共犯結構底下的共難結局,而更教人耽心的是此一共犯結構是否可能轉化成為某種根深柢固的定業關係?
 
 
 
 
 

 

Copyright © 2011 Association of Sunny Social Welfar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