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verity: Notice
Message: Only variable references should be returned by reference
Filename: core/Common.php
Line Number: 257
2013-03-22
關鍵字:吳寶春、吳寶春們、閱讀風氣
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理事長
報載對於世界麵包冠軍師傅吳寶春想在台灣申請大學在職專班EMBA卻因學歷不合被拒一事,馬英九總統十分關心,並且要求教育部盡速檢討相關辦法,「務必要把吳寶春留下來」,只是,激情過後,事情是否全然獲得解套,這還是有它商榷、議論之處。
基本上,高階管理碩士學位班(Executive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簡稱EMBA)的專班設計,主要乃是為了中、高階主管所量身訂製的套裝課程,就此而言,擁有豐富的實戰經驗,但卻是因為個人的發展限制,以致於思謀如何再透過學院式的嚴謹訓練,而得以為自己的職場工作,追求下一個的事業高峰,以此觀之,在應考資格的門檻條件上,全然係以學歷文憑為主,的確有它漠視終身學習的教育真義,只是,扣緊國人不斷地湧入回到諸如二專、空專、空大、夜間部、假日班等教育體制內以補足學歷和提高文憑一事,突顯了文憑主義所帶來階級流動的催化效應,一直都是國人重要的社會化內涵之一;連帶地,要如何進一步地將缺乏亮眼學歷的「吳寶春們」導正到學習成長的真正意義,而非只是徒以鍍金性質的高階學位,畢竟,不可否認的是:從過往到至今,所謂『入學不一定從嚴、畢業可能從寬』的傳統習性,這使得是有必要將聚焦在應考資格一事上,以擴及到身份確認而來的實質性成長,否則,整個社會盡是高階與高學歷的文憑菁英,其所投射的又何嘗不是某種的社會性謬誤!
事實上,從「吳寶春」到「吳寶春們」的歷史性考察,其所彰顯的也正是當代台灣社會的發展縮影,這是因為:回應於民國六○甚至於七○年代的匱乏經濟,這使得分流的學用制度,多少可能會因為家境條件、升學管道、經濟發展等結構性限制,而造成綜合與技職、頭家與黑手之分軌式的人生走向,就此而言,不具足的因緣,就只能等待日後稍有生養能力之後,才得以一圓大學或高階學位的人生願景。准此,關於「教育」而來的改變效應,理應是多面向、多目的以及多層次的,以近程的短期目標來說,的確是要以順利畢業的學位取得為主,至於,人際互動、關係網絡與社會資本等外部性效益,還是要還原回到創意、創新以及創造的心靈結構,是否因為受教學習的涵養過程,而獲得真正的改變和改造;至於,中長期的受教目的,則是要思索如何有效地提升個人的思維層級,以此觀之,國人年讀二本書的閱讀風氣,這何嘗不是點明了國人還是未能從體制內的制式教育裡,以內化為一種隱形和軟性的成長源動力,就此而言,「教育」的真義,是不應該只是過度限縮在工具理性一途上,以致於忽略了可能潛藏的轉化力量。
總之,因為總統的一番話而讓「吳寶春」個人的求知困境,得以獲得有效的解套,但是,更多想要進入深奧殿堂的「吳寶春們」,是否體認到文憑的加給,實則隱含的是不同的典範氣度和胸襟視野,就此而言,處處可見的高階文憑,應該是一項人性誘因、制度失靈以及結構僵化的反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