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Notice

Message: Only variable references should be returned by reference

Filename: core/Common.php

Line Number: 257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行動裝置版 查看時事現象與晴天觀點
回首頁 回上一頁

查看時事現象與晴天觀點

變遷社會底下的福利課題及其延伸性的論述思考--以兒童、少年為其標定對象

2012-08-06



關鍵字:兒童、少年、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

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理事長

 

  基於國家未來主人翁的關懷旨趣,這使得變遷社會底下的兒童、少年福利課題,是有它進一步深究的必要。

  首先,從基本的人口圖像來看,以2011年的統計資料為例,0至未滿12歲的兒童人口為2,628,612人、12至未滿18歲的少年人口則為1,840,738人,兒少兩者合計的人口數共計4,469,350人,與過去幾年相比,無論是人數或占總人口的比率,均是出現逐年遞減的情形,誠然,扣緊少子女化的生育模式,對於該項預期之中的演變結果,理應是要有回應於未來變遷需求而來的對應措施;連帶地,從一般兒少到弱勢兒少以及從特殊兒少到不幸兒少,各自相與關聯的生態環境、問題診斷、需求評估、資源盤點、處遇計畫、服務輸送以及績效管理,還是要有分層、分級、分階與分段的規劃設計。

 

表1:兒童及少年人口統計一覽表

 

年代別

0-11歲:人

12-17歲:人

合計:人

占全國人口:%

2006年

3,176,997

1,930,184

5,107,181

22.32

2007年

3,058,061

1,944,062

5,002,123

21.79

2008年

2,936,650

1,931,654

4,868,304

21.13

2009年

2,808,328

1,936,831

4,745,159

20.52

2010年

2,711,482

1,884,285

4,595,767

19.84

2011年

2,628,612

1,840,738

4,469,350

19.24

資料來源:內政統計資訊服務網。(檢索日期2012.08.05)

 

  至於,緊扣當前從兒少本人、父母家庭、同儕友伴、學校制度、網際網路、社會環境到時代潮流的生態系統和境教氛圍,那麼,現行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所採取以年齡為其兒童與少年不同人口族群的區隔方式,這一點還是有它商榷、議論之處;連帶地,諸如Erikson的心理暨社會發展理論觀點或是Piaget的認知發展觀點等論述取向,無論是觀點的採借援用抑或是本土的發展經驗,相迎快速變遷的真實脈絡之際,那麼,無論是發展階段、任務目標以及兒少服務,是要有典範移轉的建制化思考,誠然,面對這一群早熟但不一定成熟的新生世代,慣常的理論觀點,宜有它不斷確認與否證的必要。

  再則,落實在日常的生活世界裡,那麼,兒少自身的社會適應不良問題,已經蛻變成為一項兼具集體意涵的客觀事實,一方面,從偏差行為、虞犯行為到犯罪行為及其從邊緣兒少、高關懷兒少到特殊境遇兒少,指陳出來的是從兒少個人不平等、父母家庭不平等、區位環境的不平等到資源配置的不平等,而此一連續性關係,已然是加諸在這一群弱勢兒少的身上,並且形塑出一種含蓋累積性剝奪、社會性排除以及羸弱性心靈在內的互為循環效應。准此,在這裡的論述真義乃是要如何將單點福利的兒少個人、套餐福利的親子集體以及全餐福利的家庭整體,鑲箝在一起,藉以建構出一套讓家庭得以穩健運作的照顧體系,否則,任何成人世界的喜怒哀樂在轉移成為孩童悲歡離合的同時,無力的父母、無助的子女以及無奈的社會,都只是在等待壓倒駱駝最後一根稻草的出現。

  畢竟,從現行的個人發展帳戶措施,以企求透過貧二代子女的資產累積來達到擺脫家戶貧窮的消極目的,這一點還是有待商榷的?至於,沈迷於虛幻的網路天堂,卻是挫折於真實的生活世界,那麼,來自於主流社會的常態性裁判,有無深刻的自我反思?特別是對於新生世代次文化(sub-culture)的互為同理?連帶地,隨手可得以及觸目可及的諸多社會性虐待情事(societal abuse),又要如何期待新生世代得以有其價值塑立的心靈結構?最後,從支持性、補充性、保護性到替代性之不同性質的兒少福利服務,要如何避免淪為斷裂、片段以及切割式?特別是如何在設置停損點的機制底下,以推動業務整合、系列服務的照顧管理?就此而言,國家機器在逕行公共照顧責任的同時,所謂兒少最佳利益(the best interest)的概念內涵,是否已經具體落實在現行各種的兒少福利服務措施上?以此觀之,無論是早期療育、啟蒙方案、分流教育、職涯輔導、生活自立、機構安置、親權移轉等,都有它回歸到家庭支持方案、家庭維繫方案、家庭重整方案以及家庭替代方案的內涵修正和必要性調整?

  總之,即使兒童、少年的各種舉措有其『蘊釀於家庭、發微於學校、運作於友伴、惡化於網路以及爆發於社會』的連續性關係,但是,任何表象行為背後的潛伏、過程、發展、歷程、情境、衝突到一發不可收拾,點明了當務之急的社會人文工程乃是:一起去思索組成家庭的初衷?生兒育女的目的?以及賡續薪傳的真義為何?

 

Copyright © 2011 Association of Sunny Social Welfar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