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Notice

Message: Only variable references should be returned by reference

Filename: core/Common.php

Line Number: 257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行動裝置版 查看時事現象與晴天觀點
回首頁 回上一頁

查看時事現象與晴天觀點

關於『師大商圈風波』的社區工作思考論述

2012-03-27



關鍵字:師大商圈、社區工作、夜市、stakeholders

王順民

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系教授

晴天社會福利協會理事長

台灣陪產員發展協會理事長

 

一、前言

  邇來,所謂的『師大商圈風波』不僅餘波盪漾甚至於有進一步演變成為某種社區公民運動的發展態勢,對此,這其中所糾結的社區工作意含,是有它延伸性討論的必要。

 

二、師大商圈的演變簡史及其利害糾葛

  事實上,師大商圈俗稱師大夜市,主要是因為位處於台灣師範大學的周邊而得名,至於,夜市的出現約莫是在1960-1970年間,而夜市的範圍則是在金山南路、和平東路到師大路前段所環繞而成的一個區塊,不過,1987年之際,因應都市計畫以及在地居民要求,掃蕩了師大附近的攤販,並且將該區改建為公園,而僅留下店面經營型式的少數合法店家;至於,1990年代起,則是因為鄰近師大語言中心的華語外籍學生,導致該區出現簡餐店、藝文咖啡店以及多國美食商店,進而呈現出不同於以往的社區風貌。

  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美食名人韓良露女士於商圈裡的浦城街成立南村落,以積極推廣飲食文化和生活風格,對此,除了是引發將師大一帶的巷弄改為南村落的命名風波外,亦企圖進一步推動打造康青龍的生活街區概念,不過,商圈裡的龍泉里也順勢舉辦第一屆的師大店家選拔,而直至2010年1月,更是進一步爭取將師大夜市列為台北市政府的輔導重點,由市府輔導夜市自治會,並預定街道招牌、消防安全通道、環境清潔、入口意象等計畫,同時,亦設置師大夜市的facebook臉書,以進行網路行銷的夜市文化,藉此讓師大夜市逐漸成為台北市新興的觀光景點,乃甚至於在2011年成立「師大商圈發展促進協會」,並且在台北市評選人氣商圈的活動當中,一舉被票選為優質商圈的第一名。

  不過,在師大夜市蛻變晉升成為師大商圈之際,其所拓展出的市場經濟,亦衍生出來若干預期性的發展後果,像是商圈的幅員範圍進一步延伸到周邊的純住宅區,這除了破壞原有的生活品質外,同時也因為觀光人潮、油煙、噪音、髒亂、汙染、交通等等的人為性戕害,以致於引爆住商混合之於連帶利害糾葛的『師大商圈風波』,對此,2011年10月商圈居民憤而發起公聽會,要求台北市政府依法行政取締違法的店家,不過,商家也於2012年2月組織「守護師大商圈聯盟」並且群而抗爭,如此一來,更是將『師大商圈風波』予以檯面化、白熱化、對峙化和決裂化,比如說:「師大三里居民自救會」提議『師大夜市』一詞必須在捷運告示牌、公車站牌和觀光網站上消失、撤除,改以『龍泉市場』取代之。

 

表1:師大商圈居民反感一覽表

1.師大商圈範圍由合法的商業區(約一公頃)過度擴張至鄰近的純住宅區內,地理位置的擴展廣及到十八公頃,而店家數亦由兩百家,暴增至將近七百家,外來夜市文化除了有侵入住宅區的行為外,也被視為是損害近百年的住宅文化。

2.樓梯間的大門被攤販佔據,須側身才能擠入家門。

3.居民在擁擠的人潮中行走困難重重,以致於須花數倍時間才能到家。

4.門前經常停滿遊客的機車,居民須努力喬車位才能停好機車。

5.原本三分鐘丟垃圾的路程,因為繞路變成十分鐘,十分不便。

6.如果樓下是餐廳,從中午就必須把窗子全關上,否則家中就瀰漫濃濃的油煙味,至於,陽臺也不能曬衣服,一旦,沾上油煙,濃郁的煙味怎麼也洗不掉。

7.噪音擾人,不是有強力的重金屬音樂放送,就是冷氣的低頻噪音亦有遊客或店員的大聲談笑。

8.用電量大量增加,鄰近純住宅區用電量暴增,原有的供電系統頻繁跳電,變電箱隨著店家數量,而逐年激增,預伏危險。

9.商家關門後,把垃圾置放於門前,以致於滋生許多蟑螂、老鼠,而半夜出現的垃圾車,經常也把居民從睡夢中驚醒。

10.早上到來,商圈路上或停放的機車,垃圾、菸蒂或瓶罐處處可見。

11.家中行動不便的老人要出門,不能將車子就近停在門前,經常必須慢慢且得要穿過人群,才能將輪椅推到車位以便於上車。

12.家門經常成為附近商家的卸貨區。

13.服飾店佔用防火巷違規營業,成為公安上的隱憂。

14.大量的招牌和遮雨棚,造成消防車、救護車進出不易。

15.霓虹燈等光害,造成住戶難以入眠。

16.一樓庭院住宅穿牆鑿壁改裝成為店面,破壞主結構牆面與樑柱,建物將不堪地震災害。

17.夜市的利益糾葛,引來的黑道份子,對治安構成莫大的威脅。

18.原有的停車場,因為租給商人租金有重利可圖,反而是讓居民反沒有車位可停。

19.居民倘若是自行蒐集違規事證,亦有人身安全的顧慮。

原始資料來源:維基百科網站。

 

三、師大商圈的社區工作論述

  社區工作(community work)的關懷旨趣乃是在於透過專業的工作技巧,以傳達之於社區的診斷、蛻變、再造與重生,底下,僅就師大商圈的歷史演遞,以進行關於社區工作內涵的論述考察。

  首先,扣緊巨視層面而來的論述考察,那麼,『師大商圈』一詞實則隱含人口、文化、地理、產業以及景觀等等的物理環境,這其中在人口環境部份:師大商圈除了居民外,同時也含蓋附近上班族、師大學生、華語外國學生、本國遊客與外國觀光客在內的商圈客源;在文化環境部份:師大商圈除了原有的社區文化外,亦形塑出來具有特色的巷弄文化、美食文化、異國文化、宗教文化等;在地理環境部份:師大商圈係由和平東路一段、羅斯羅路二段與新生南路三段所環繞而成的一個區塊,這裡面包括有『內圈』的溫州街、泰順街、雲和街、龍泉街、師大路、浦城街(『師大商圈』);以及對街『外圈』的青田街、金華街、永康街、麗水街等(『康青龍商圈』);在產業環境部份:師大商圈乃是都市非正式經濟的一環,而此一地下經濟包括有本國料理(雞排、鹹水雞等);異國美食(美式、義大利、馬來西亞、印度、西藏、韓國、泰國、埃及、印度等);以及在景觀環境部份:師大商圈則是含蓋美食、文化、宗教、藝術等多樣化的景觀環境。

  其次,回應微視層面而來的論述考察,那麼,『師大商圈風波』本身糾結諸多的議題思辨,這其中包括有:

(一)關於生活、生存、生命與生態的多方角力和相關利害人士:對此,像是空污、噪音、消防、建管、垃圾與交通等的社區危害問題所招致生活機能上的困擾(願意留下來);範疇經濟和市場規模而來之區隔定位的生存機會卡位(可以留下來);居民與商家兩造零合遊戲所可能出現之多方共輸的生命威脅(喜歡留下來)以及雜亂、混亂而來之環境紊亂的生態重整(永遠留下來)。

(二)政府部門之於公共事務的治理危機:誠然,在1989年取消「營利事業登記證」制度之際,已然因為商業登記與商業管理的脫勾處理,而導致大量店家進駐師大商圈,這點明出來缺乏跨局處(商業處、都發局、建管處等)的管理機制,對此,在「依法行政」的前提底下,如何不致於模糊化處理商圈的違規事項,乃是首要的執法原則,畢竟,違規事項與商圈去留,本是兩種不同的概念範疇,前者理應沒有任何迂迴的空間,特別是就地合法、選擇性執法等的背離做法,就此而言,在短期之內的權宜應變方面,台北市政府訂定「師大社區違反都市計畫法79條優先裁處作業原則」(所謂的『記點裁罰制』),分別就商家所違反的法律與樣態,採計點方式,而商家違規點數越高,裁處順序就越優先,並且在2012年1月1日以後設立的商家業者優先處理;至於,長遠之道則是針對師大商圈所碰觸到住商混合社區的管理辦法(涉及到「都市計畫法」、「土地管理自治條例」、「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廢棄物清理法」、「空氣污染防制法」、「噪音管制法」、「建築法」、「消防法」與「食品衛生管理法」等),以進行法令規章的研修執法。

 

表2:台北市政府商業處師大社區處理原則

<依法行政、訂定優先裁處原則>

  近年師大周邊龍泉、古風與古莊三里,由於店家快速成長,引入大量人潮,造成噪音、環保與公安問題,本府於去年11月接獲「師大三里里民自救會」反映後,即成立「師大社區生活環境品質改善跨局處專案小組」及「聯合稽查小組」,秉持依法行政之原則,由權管單位落實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社會秩序維護法、噪音管制法、廢棄物清理法、空氣污染防制法、建築法、消防法及食品衛生管理法等法令規定,截至今年3月已處理3400餘件違規案件。

  本府針對師大社區經各局處持續稽查執法下,民眾仍持續檢舉,為深入了解社區居民及店家的感受及意見,本府於3月11~15日辦理3場次座談會,分別聽取居民及商家意見。經整理居民之意見主要為「具體改善生活品質,市府應依法行政,落實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自治條例」;另店家意見主要為「願自律改善,並請求市府協助與居民對話,及輔導繼續營業」,雙方意見存在相當程度落差。

  臺灣住商混合存在已久,商家為居民帶來生活上的便利,滿足日常生活所需,但當店家營業強度持續增強、範圍無限制擴張及營業時間沒有節制時,對於毗鄰店家之住戶將造成嚴重影響,本府也有深刻了解;以師大社區為例,經查683店家中,即就有356家違反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規定,將依都市計畫法第79條裁處,在兼顧保障居民生活品質、地區發展及行政能量後,本府將訂定「師大社區違反都市計畫法第79條優先裁處作業原則」,採階段性、漸進式之作業原則辦理,本府希望藉由這次師大社區的處理,建立一套處理模式,作為爾後類似案件的處理參考。目前這份作業原則正在市府內部作業當中,預計本週完成之後,將會立即對外公布且嚴格落實。

  「師大社區違反都市計畫法第79條優先裁處作業原則」(草案),主要內容將針對今年1月1日之後新設立之店家、以及嚴重影響住宅品質之店家:如營業時間超過11點違反噪音管制法第8條、飲酒店及情趣用品店等,優先進行裁罰,其餘違反土地使用分區管制的店家,基於公共安全及生活環境品質考量,將依個別違反建築法、社會秩序維護法、空污法、噪音管制法、消防法等相關法令行為及經營樣態分類記點,對於違反法令次數較多及累計點數較高者,優先進行裁罰。

  市府在聽取居民、店家意見及持續依法行政的同時,將邀請專家、學者參與訪談、進駐師大社區,針對居民提出問題,規劃遠景與解決方案,在居民參與、專家規劃與市府資源下,期盼形成師大社區後續長遠發展的可能方向。

資料來源:台北市政府商業處。

 

(三)從商圈化、去商圈化到再商圈化的社區公民運動:這其中涉及到從信任關係到信任危機或信任破局以及居民與居民、居民與商家、商家與商家的互動和互信,只是,諸多利害或利益糾纏的背後,實則隱含的是不同的關懷旨趣和論述立場;連帶而來的則是不同社區工作模型的發微與操作,比如說突顯社區居民廣泛地參與社區事務,藉以共同決定社區目標和行動方案的「地區發展模式」(locality development model)、強調以科學理性的方法和技術以解決社區實際問題的「社會計畫模式」(social planning model)以及針對社區弱勢地位者提供服務的「社會行動模式」(social action model),就此而言,關於師大商圈之於社區公民運動的考察解讀,還是需要一定程度的沈澱,畢竟,眼前所實有的固然是採取行動以改善社區問題,但是,這並不必然改變了社區,特別是缺乏解決問題的民主能力;以任務目標取向的社會計畫模式,也不儘然擁有完整且理性的策略性規劃;以及處於弱勢一方的無辜居民,是否有其挑戰改變權力關係和制度性調整的可能性,同時也缺乏結合外部力量以思索師大鄰里、師大夜市、師大商圈之於社區工作而來的理想性與公義性。

 

四、代結論--『師大商圈風波』這一場治絲愈紛的社區公民運動

  誠然,『師大商圈風波』這一場治絲愈紛的社區公民運動,至少,在可見的未來,並還沒有曲終亦尚無人散,這不僅是居民與商家兩造階級之間的對立,亦涉及到居民或商家各自階級之內的緊張,比如說:從師大商圈的生態環境到商圈不同社區的問題診斷,亦即,師大商圈裡的3個里,有其殊異不同的問題處遇,像是古風里的問題是在餐飲店,餐飲店所衍生出來的空污、噪音垃圾與交通等問題要怎麼解決;古莊里的問題在於新設服飾店不斷蔓延,但是,也包括遭罰最多之浦城街13巷的異國美食街;而龍泉里則是合法商圈不斷地擴張增加,就此而言,要如何在同調但不同步之間,取得某種的衡平關係,這多少點明了『師大商圈風波』還是處在餘波盪漾的持續性觀察之中,不過,關於後續發展的考察指標,亦直指:改變了典章制度、改善了社區環境,是否同時也改造了心靈結構,特別是隨著文明化進程,所被投以包括師大在內的所有商圈之於社區工作的解構、重構和新構的另類可能,以此觀之,結合公館水岸、客家主題公園、自來水博物館、寶藏巖等的「公館新世界推廣計劃」構思,就不應該是一種轉移焦點的便宜行事!

Copyright © 2011 Association of Sunny Social Welfar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