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verity: Notice
Message: Only variable references should be returned by reference
Filename: core/Common.php
Line Number: 257
2011-09-06
關鍵字:高級學位、土博士、職涯規劃
趙任民(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兼任研究員)
王順民(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系教授)
根據國科會的統計顯示:台灣地區各個大學在98學年度之際的博士畢業生已經達到3,705人,相較於84學年度的1,053名,一舉增加了2,652人,成長的幅度高達251%,這多少突顯了人才供給過於需求的發展警訊!顯然,關於每年量產近四千名土博士,是有它相與對應的人文思索。
表:98學年度博士班畢業人數一覽表
|
學生人數 |
98學年度畢業人數 |
||||||||
計 |
公立 |
私立 |
計 |
公立 |
私立 |
|||||
男 |
女 |
男 |
女 |
男 |
女 |
男 |
女 |
|||
博士 |
34,178 |
20,297 |
7,917 |
4,001 |
1,963 |
3,705 |
2,352 |
758 |
397 |
198 |
人文 |
5,651 |
2,345 |
2,468 |
401 |
437 |
494 |
230 |
208 |
27 |
29 |
社會 |
5,266 |
2,287 |
1,480 |
914 |
585 |
513 |
239 |
149 |
68 |
57 |
科技 |
23,261 |
15,665 |
3,969 |
2,686 |
941 |
2,698 |
1,883 |
401 |
302 |
112 |
資料來源:教育部統計處,2011。
基本上,對於每年量產近四千名土博士的基本提問乃是:『需要那麼多的博士嗎?』以及『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想要唸博士?』,倘若是前者的話,那麼,需求端的市場規模,已經說明了當前博士人力的量產,不單單只是一項理性評估而來的行動計劃;連帶地,『何以會有那麼多人想要唸博士?』的議題探究,也不全然只是歸咎於當事者,而是要從高等教育政策以及學術市場生存等等的共犯結構出發,就此而言,量產的土博士實然已經是一項預期之中的發展性後果(intended consequences),倒不必過於感到突兀和不堪,只是,任何停損點的止惡機制,也是要從社會變遷需求而來的人力評估,藉此思索博士學位之於量化層次而來的通盤性解套!
除此之外,扣緊巨視層面而來的論述考察,也應該是要擴及到諸如博士學位的養成過程、成本效益、社會貢獻等等的比例原則?理論與實務之間的對應和銜接關係?土博士、洋墨水以及勞心與勞力二分切割而來的迷思和弔詭?誠然,修習博士學位所為何來?究竟是一個可以被高度期待的就業機會?一項人際關係的社會資本?抑或是一種不斷被豐富、飽滿的心靈結構?准此,回應於每年量產近四千名土博士而來的延伸性思考,自然還是要還原回到博士學位背後所之於「教育」真義的改變效果為何?究竟是一種安身立命的生活能力養成?還是一項安身立命的哲學涵養?
再則,除了教學與研究工作外,博士學位的取得,是否也可以隱含不同且另類的職種開發,就此而言,癥結之所在就不單單只是在於每年近四千名的量產土博士,而是這一群汲汲營營於高級學位的奮學者,是否在決定攻取博士學位的同時,有其包括自我探索、職涯規劃等等配套的對應措施;連帶地,在這裡的提問也就不在於過度突顯土博士vs.洋墨水之分以及勞心vs.勞力之別,而是這些人是否已然設想清楚,他們攻讀博士的真義為何?特別是直指出來一種獨立思考、創意發想的能力,是否會因為博士的養成而渾然天成,倘若是確切到位的話,是否顧及量產以及能否順利就業,就不是問題爭議之所在,更不只是一份安定、穩定、固定的就業保障!
總之,檢視博士學歷一事,不應該只是聚焦在數量上的多寡,或是以國內土博士為其祭旗,倘若各方條件均不適宜博士學位的攻取,那麼,無論是放洋出國抑或是島內進修;無論是就讀期間抑或是學成之後,博士學位取得的同時,已然是某種認知價值的偏差或扭曲,這才是讓人心痛的地方,這是因為:高學歷之於高失業的突兀現象,除了因為失業而來的經濟安全保障問題外,工作沒著落以及就業不穩定的人身不安全感,其所帶來的衝擊影響的會是自信心的戕害和瓦解!?